人民網合肥2月19日電(汪瑞華)自2014年以來,全國各地掀起了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(PPP)模式熱潮,目的在于促進政府投資項目能夠保持穩定和有序建設。
但從目前現狀來看,不少地方反映在推進PPP模式的過程中,存在“剃頭挑子一頭熱”的現象,政府積極但企業熱情不高,影響了項目的簽約率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項目準入門檻過高,另一方面是行業政策覆蓋不夠全面。
2月19日,前來參加安徽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的人大代表、安徽建工集團董事長趙時運就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張。他認為,在PPP模式推進過程中,要切實降低準入門檻,讓社會資本既看到誠意也看到效益,只有這樣,才能真正做“活”這一模式。
采訪中了解到,趙時運所在的安徽建工集團,此前專門成立了400億元規模的PPP產業投資基金。但苦于信息不對稱,或者相互不了解,造成不少項目無法對接遲遲懸而未決。“這不僅讓社會資本錯失最佳進入時機,同時也增加了企業的時間和決策成本。”趙時運如是說。
當前,在經濟新常態下,各地紛紛出臺財政支持穩增長的措施,運用財政手段撬動社會資本,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PPP模式作為一種能使政府、企業、社會多方共贏的公共產品提供方式,正在被視為關鍵。
趙時運認為,PPP模式現階段還處于推廣階段,還不夠成熟。要加快PPP項目的落地生根,首先政府應主動出擊幫助牽線搭橋,組織有關市、縣和省屬企業交流洽商,并提供相關咨詢、服務和支持。其次,應盡量消除社會資本的疑慮與擔心,保證社會資本的合理回報,這樣才能激發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參與熱情。
同時,他指出,PPP項目建成運營價格要趨于合理,不能過高也不能偏低。只有社會資本做到“盈利而不暴利”,才能實現各方利益的“最大公約數”,確保公共服務“優化而不退化”。
轉載網址:http://ah.people.com.cn/n2/2016/0219/c358266-27772091.html